0%

[转]架构的本质:如何打造一个有序的系统?

整理自:王庆友-[架构实战案例解析]

我们知道,现在的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,当然相应地,架构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。作为开发人员,我们每天都在和架构打交道,在这个过程中,对于架构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:

  • 什么是架构?架构都有哪些分类,分别解决什么问题呢?
  • 怎样才是一个好的架构设计?我怎么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架构师呢?

这些问题涉及我们对架构的认识,也是学习和运用架构的开始。所以,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地分析架构的实质,让你能够透彻地理解它。

先说下我对架构本质的理解。

架构的本质

物理学中有个很著名的”熵增定律”:一个封闭系统,都是从有序到无序,也就是它的熵(即混乱程度)会不断地增加,最终系统会彻底变得无序。

这个理论放在软件系统的演化上,也是非常适用的。一方面,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加,我们会往系统里不停地添加业务功能;另一方面,随着访问量的不断增加,我们会不断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系统非业务性功能。如果事先不做良好的设计,随着时间的推进,整个系统野蛮生长,就会逐渐碎片化,越来越无序,最终被推倒重来。

不过,自然界中的生物可以通过和外界交互,主动进行新陈代谢,制造”负熵”,也就是降低混乱程度,来保证自身的有序性,继续生存。比如,植物通过光合作用,把光能、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,以此滋养自己,延续生命。对于软件系统,我们也可以主动地调整系统各个部分的关系,保证系统整体的有序性,来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业务和技术变化。这种系统内部关系的调整就是通过架构实现的,所以,架构的本质就是:

通过合理的内部编排,保证系统高度有序,能够不断扩展,满足业务和技术的变化。

这里包含两层意思,我们具体展开说下:

首先,架构的出发点是业务和技术在不断复杂化,引起系统混乱,需要通过架构来保证有序。 我们知道架构这个词来源于建筑行业,那为什么建筑行业需要”架构”呢?

搭一个草房子很简单,可以直接上手;盖一个 2 层楼房,稍微复杂一些,但在工匠的经验指导下,问题也不大;而盖一座高楼,复杂性就大不一样了,我们需要考虑内部结构、承重、采光、排水、防雷抗震等,这就需要专业人员事先做好整体的架构设计,并严格地按照设计来施工。

这里,你可以看到,建筑里的架构不是天然就有的,而是因为建筑越来越复杂,我们需要通过架构来管理这种复杂性,避免建造过程的失控。

软件系统也是如此,从简单的桌面应用发展到现在的大型互联网平台,这个过程中,系统规模越来越大,业务和技术也越来越复杂。我们同样需要通过架构设计,消化复杂性带来的混乱,使系统始终处于一个有序状态,能够应对现有和将来的需求变化。

其次,架构实现从无序到有序,是通过合理的内部编排实现的,基本的手段,就是”分”与”合”,先把系统打散,然后将它们重新组合,形成更合理的关系。

具体地说,**”分”就是把系统拆分为各个子系统、模块、组件**。拆分的时候,首先要解决每个部分的定位问题,然后根据定位,划分彼此的边界,最后实现合理的拆分,我们比较熟悉的微服务架构,就是一种典型的拆分做法。

“合”就是基于业务流程和技术手段,把各个组件有机整合在一起。比如说在微服务架构中,拆分为具体微服务后,我们需要对这些服务进行归类和分层,有些属于底层基础服务,有些属于上层聚合服务,还要尽可能地实现服务的平台化,比如我们最近说的中台,这些都是合的思想体现。

这个分与合的过程将系统的复杂性分解为两个层次:

  • 首先,各个子系统承担独立的职责,内部包含了自身的复杂性。子系统的复杂性对外部是透明的,外部不用关心。
  • 其次,子系统通过封装后,简化为职责明确的一个点,因此,我们只需要在合的过程中,解决各个点之间的依赖关系,这样就可以定义出系统整体。

举个例子,我们都知道 GoF 的 23 个设计模式,在 Builder 模式中,它的主逻辑只需要给出各个部件的组装关系即可,它不关心创建某个具体部件的内部逻辑,这个可以交给工厂模式去实现。这里,Builder 模式负责粗粒度的组装逻辑,它承担的是合的部分;工厂模式负责细粒度的构造逻辑,承担的是分的部分,大家各自管理自己的复杂性。

通过合理的”分”与”合”,系统不是回到了原点,而是把原先铁板一块的系统变成一个富有弹性的结构化系统。这样,系统的复杂性有效地分解了,系统的有序度大幅度地提升了。

当然,系统的复杂性是多方面的,有技术上和业务上的,架构也是一个体系,会有多种架构一起来应对这些复杂性挑战。那么接下来,我们就来具体看下。

架构的分类

按照不同的角度,架构可以有很多分类,但一般来说,主要分为业务架构、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。那么,这些架构分别为谁服务,解决什么问题,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呢?

回答这些问题前,我们先来看下系统的落地过程。

系统首先由人来开发,然后由机器来运行,人和机器共同参与一个系统的落地。

对于负责开发的人来说,比较头疼的是,业务太复杂,脑子想不清楚,即使当前勉强把业务逻辑转化为代码,系统后续的维护也是问题。因此,开发人员的要求是系统概念清晰,业务逻辑容易理解,可以直观地进行代码开发。

对于负责运行的机器来说,比较头疼的是,外部请求并发量太大,导致机器扛不住,有的时候,硬件还会出问题。因此,它的要求是系统能够水平扩展,支持硬件容错,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和高可用。

这里,开发的痛点主要由业务架构和应用架构来解决,机器的痛点主要由技术架构来解决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看下,这些架构具体都是做什么用的。

简单来说,业务架构就是讲清楚核心业务的处理过程,定义各个业务模块的相互关系,它从概念层面帮助我们理解系统面临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处理;而应用架构就是讲清楚系统内部是怎么组织的,有哪些应用,相互间是怎么调用的,它从逻辑层面帮助我们理解系统内部是如何分工与协作的。

技术架构就是讲清楚系统由哪些硬件、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组成,它们是如何和我们开发的应用一起配合,应对各种异常情况,保持系统的稳定可用。所以,技术架构从物理层面帮助我们理解系统是如何构造的,以及如何解决稳定性的问题。

这里你可以看到,业务架构、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,分别从概念、逻辑和物理层面定义一个系统。业务架构给出了业务模块的划分和依赖关系,这也大致决定了应用系统如何分工和协作,当然这不需要严格地一一对应,比如一个商品业务,可能对应 3 个应用,一个前台商品展示应用、一个后台商品管理应用,以及一个商品基础服务,但这不影响我们从逻辑上理解,一个业务场景,有哪些应用参与,并且它们是如何协作的。

而技术架构呢,通过保障应用的稳定运行,最终保证业务不出问题。比如在大促的时候,多个应用可能会受大流量冲击,技术架构就要考虑怎么通过技术手段,保障相关的应用能够处理高并发,从而保证大促顺利进行。

这里,我举个拍电影的例子,来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这三种架构的关系:业务架构定义了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和场景安排;应用架构进一步定义有哪些角色,每个角色有哪些职责,并且在每个场景中,这些角色是如何互动的;技术架构最后确定这些角色由谁来表演,物理场景上是怎么布置的,以此保证整个拍摄能够顺利完成。

最后,我想强调一下:系统是人的系统,架构首先是为人服务的。因此,业务概念清晰、应用分工合理、人好理解是第一位的。然后,我们再考虑技术选型的问题,保证系统非功能性目标的实现。所以做架构设计时,一般是先考虑业务架构,再应用架构,最后是技术架构。

什么是好的架构?

从上面的内容,我们不难看出,一个好的架构必须满足两方面挑战:业务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。

1. 业务复杂性

系统首先要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,在此基础上,还要满足将来的业务需求,因此系统要能不断地扩展变化,包括调整现有功能,以及增加新功能。

而且,系统的功能变化不能影响现有业务,不要一修改,就牵一发动全身,到处出问题。因此,在架构设计上,要做到系统的柔性可扩展,能够根据业务变化做灵活的调整。

此外,市场不等人,上新业务要快,之前花了半年上了个业务,这回再上个类似的新业务,需要短时间就能落地。因此,架构设计上,还要做到系统功能的可重用,这样才能通过快速复用,实现业务敏捷和创新。

2. 技术复杂性

要保证一个业务能正常运行,除了满足业务功能之外,还要保证这个系统稳定可用。

一个复杂系统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,如应用程序、服务器、数据库、网络、中间件等,都可能会出问题。那怎么在出问题时,能够快速恢复系统或者让备用系统顶上去呢?

还有流量问题,平时流量不大,少量机器就可以处理,但在大促的时候,大量流量进来,系统是不是能够通过简单地加机器方式就能支持呢?

此外还有低成本的问题,系统能否做到,使用廉价设备而不是高大上的 IOE 设备,使用免费的开源组件而不是昂贵的商业套件,使用虚拟化技术而不是物理机,并且在流量低谷和高峰的不同时期,让系统能够弹性缩容和扩容呢?

这些都属于技术性的挑战,解决的是系统的非业务性功能,也都是架构设计要支持的。

因此,一个好的架构设计既要满足业务的可扩展、可复用;也要满足系统的高可用、高性能和可伸缩,并尽量采用低成本的方式落地。所以,对架构设计来说,技术和业务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。

那么,一个优秀的架构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,才能设计一个好的架构呢?

什么是好的架构师?

一个优秀的架构师,应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,要内外兼修,”下得厨房,上得厅堂”,下面我来通过典型的架构方式,来介绍一名优秀架构师应该具备的能力:

一个驾校教练,必定开车技术好;一个游泳教练,必定游泳水平好,因为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。架构师也是一样,TA 必定是一个出色的程序员,写的一手好代码。

在此基础上,架构师要有技术的广度(多领域知识)和深度(技术前瞻)。对主流公司的系统设计非常了解,知道优劣长短,碰到实际问题,很快就能提供多种方案供评估。

此外,架构师还需要有思维的高度,具备抽象思维能力。抽象思维是架构师最重要的能力,架构师要善于把实物概念化并归类。比如,面对一个大型的 B2C 网站,能够迅速抽象为采购 -> 运营 -> 前台搜索 -> 下单 -> 履单这几大模块,对系统分而治之。

架构师还需要有思维的深度,能够透过问题看本质。透过问题看本质是由事物的表象到实质,往深层次挖掘。比如,看到一段 Java 代码,知道它在 JVM(Java Virtual Machine,Java 虚拟机)中如何执行;一个跨网络调用,知道数据是如何通过各种介质(比如网卡端口)到达目标位置。透过问题看本质,可以使架构师能够敏锐地发现底层的真实情况,以端到端闭环的方式去思考问题,能够识别系统的短板并解决它。
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能落地的架构才是好架构,所以架构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(感性),能确保各方对架构达成共识,愿意采取一致的行动;而良好的平衡取舍能力(理性),可以确保架构在现有资源约束下是最合理的,能让理想最终照进现实。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